宝坻“李半朝”
  • 首页 > 宝坻故事
  • 作者:宝坻故事
  • 2017年12月14日 22:01 星期四
  • 浏览:3932 次
  • 字号:    
  • 评论:0 条   编辑
  • 时间:2017-12-14 22:01   浏览:3932  

    宝坻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古至今,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传说颇多。2009年,宝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计七类15项。其中民间文学类的非遗项目在宝坻区家喻户晓。今天,记者带您走近宝坻区“李半朝”的传说。

    宝坻区文广局社文科的工作人员介绍,“李半朝”的传说源自宝坻区林亭口镇人李氏家族,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李光先得中己酉举人起,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李贻湛得中甲辰进士止,前后长达115年里,李氏家族在清朝出了不少大官,其中,以李光庭、李菡最为杰出。李光庭官至黄州知府,所著《乡言解颐》系统介绍了宝坻乡土民情,学术价值极高;李菡官至礼部尚书,是李氏家族中官职最高的。李家世代崇尚读书和考科举,为官亦多清廉,为宝坻人所乐道。

    李氏家族祖籍河北省盐山县,始祖为元代人李衡,官居益都路总管,诰封昭武将军。李衡的十一代孙李天光于明朝末年为躲避兵灾来到宝坻张五店村,他的孙子李守贵大约在康熙年间又从张五店村先后搬至东凤窝村和林亭口,最后在林亭口定居下来。李守贵虽家境贫困,但他勤于耕种,农闲时又经商,家业渐大。李守贵的孙子李伟奉行“治家以勤俭为本,立身以孝悌为先”,李伟的四个儿子学习刻苦,知识渊博,品行高尚,先后琼林折桂,声名显赫,被宝坻周围几县民间称为“李半朝”。

    “李半朝”的盛况主要特点是为官者众多:从李伟的四个儿子开始做官算起,到他的玄孙李联良同治四年得中乙丑进士为止,为官者78人,其中县丞29人,知县21人,同知府1人,知府17人,中书1人,主事4人,郎中3人,侍读1人,尚书1人。

    关于李半朝的资料,1990年《汉宝文华》、1995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宝坻县志》、2000年宝坻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写的《宝坻文史集萃》、2008年《宝坻民间传说》、2010年《宝坻民间故事》、2011年《宝坻话古今》等著述中均有记述。

    《“也”字不带钩》讲述的是李家有一个人中了进士,在朝为官。有一年,他担任主考,负责阅卷和初选的副主考为了讨好这位李大人,就亲自来到李府,问:“李大人,府上有几位公子赶考呀?”李大人叹了口气说:“咳!甭提了,几个孩子都不成器,写那"也"字连钩都没有,还想考中?”副主考一听,立即心领神会。考试结束,李家公子、远亲近戚全都考中。

    《让县令有苦难言的“正门”》讲述的是李家为县内名门望族,大门洞内高悬了二十余道圣旨,宝坻新上任的县令不知情,在李家出丑的故事。

    《红坟白坟显奇观》讲述的是李家人在朝为官者众多,大多被派到湖北、江西等南方省份任职。到南方做官的李家人,或许是出于对南方土地的留恋,或许是出于标新立异、彰显自己身份地位的需要,让人在他们死后,从南方运来红壤或石灰岩来填自己的坟。于是,李家坟地就出现了红坟、白坟的奇观,这也说明了李氏家族为官人数众多。

    宝坻区文广局社文科工作人员表示,李半朝的传说跟其他民间口头文学一样,也处于濒危状态。虽然有一部分在民间流传,但大部分故事仍然尘封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无人总结。同时,作为口头文学,故事中的很多口语很难用文字记录。即使有手稿流传下来,也不能完全展现故事的原貌。因此,急需对“李半朝”的传说进行系统的抢救和保护。

    李光先1789年中举,担任过工部郎中、江西赣州知府等职,是“李半朝”家族中“中举第一人”。其子李菡生于1796年,卒于1863年,字滋园,谥号文恪,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为官四十余年,其中最高官职当到工部尚书,是“李半朝”家族中官职最高、名声最大的代表性人物。

    · 家谱下载

    · 县志下载

    · 县志馆

    · 文史资料

    版权所有:《【宝坻故事】》 => 《宝坻“李半朝”
    本文地址:http://www.baodi.cx/gushi/101.html
    除非注明,文章均为 《【宝坻故事】》 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谢谢。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  本文无需标签!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 全国县志 手机版本后花园 版权所有:【宝坻故事】 站长: 宝坻故事主题:宝坻故事网
  • 文章:264 篇
  • 评论:0 条
  • 微语:1 条
  • 友链:8 个
  • 分类:4 个
  • 标签:0 个
  • 作者:1 人
  • 建站日期:201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