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老城的九桥十八庙
  • 首页 > 宝坻故事
  • 作者:宝坻故事
  • 2018年5月1日 19:28 星期二
  • 浏览:7785 次
  • 字号:    
  • 评论:0 条   编辑
  • 时间:2018-5-1 19:28   浏览:7785  

    九    桥
           宝坻城内外素来水多,外有护城河,内有穿城河,除四城门护城河上的桥梁外,城内仅在穿城河上就架有六座桥。城内说是九桥,实为十一桥。
    武曲桥  位于仁贤街东头街口,东西向横跨穿城河。因此桥在真武庙脚下,故名“武曲桥”。该桥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县令唐炼重修真武庙时所建。
          文明桥(又称文曲桥) 位于草场街北街口。穿城河由北转向西,该桥南北向横跨穿城河,因距文昌阁较近,故名文明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81年)县令袁了凡袁黄建文昌阁时所建。
          漱润桥  位于穿城河由东向西流入文庙前的泮池,在泮池的东侧,南北相对建两座桥,南曰阶升桥,北曰漱润桥,过去的学子要入学宫深造,必须先过阶升桥,寓意升官之阶,再过漱润桥,过此桥后,即可得到深造,修饰润色,有了一定造诣,为“阶升”打下基础。这两座桥始建于元代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由原榷盐院改建孔庙时所建。
          阶升桥  上述与漱润桥南北相对之桥。
          云津桥  位于云路街北口,对孔庙正门,于泮池南架有双拱汉白玉栏杆石桥一座。两对石狮分坐南北桥头两侧。学子经过府试(即秀才),乡试(即举 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合格后,再经过“廷试”(皇帝亲自面试策问),取得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要回乡夸官祭祖、拜庙,要走云路,过云津桥,而后步入孔庙祭拜,寓意天之娇子,青云直上。
          通津桥  位于今百货大楼去东街的十字路口。是穿城河由北向南流过出节流水关,桥东西向。状元拜庙后,过云津桥走云路,由东街向西再过通津桥,寓意,过此桥可通达,“天子皇城--京师。”云津桥和通津桥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县令武德智,清淤泮池辟云路时所建。
          升迁桥  位于文庙内棂星门与戟门之间,建一座汉白玉拱桥。迁与仟同意,即:”千岁厌世,去而上迁。“此桥为明代弘治年间,县令庄泽重修孔庙时增置。
          迎神桥  位于城皇庙东,白衣庵街西口。东西向单孔砖拱桥,宗教和民俗,信仰神灵众多,天神、地神,人鬼都受奉祀,主要有尊神,俗神和神仙三大类,但神、仙, 有吉神与丧神之分。当然迎神桥所迎的是吉神,人们的意愿谁也不会去迎丧神、凶神等。该桥原为木板桥,明隆庆三年(公元1568年)县令李不息重修城皇庙时,改木桥为砖拱桥。
         断魂桥  位于城皇庙南门外,今井南胡同北口,南北向单孔砖拱桥。旧时,传说鬼魂不过桥,人死后,鬼魂要由牛头马面、判官等鬼卒捉去见闫王爷。依其生前善恶之行为,判其罪行或无罪转生。过此桥之鬼魂,必须由牛头马面等小鬼押送。旧时有一规定,凡建县置城,同时必建城皇庙以管理全县之亡灵,否则亡灵无神管理则成幽灵野鬼,易生事端。断魂桥的始建应在金代置县筑城时同时所建,原为木板桥,明代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县令李不息重修城皇庙时改木板桥为砖拱桥。
         拱都双桥  两座桥位于文昌阁西偏北,苦敖庄村南,清乾隆年间,邑绅、王询等新开拱都蓬池,建桥两座,县令洪肇懋题名,二桥统称“拱都桥”。
    综上所述,宝坻古城区内不只九桥,而是十一座桥。这些桥始建年代较为久远,至大清乾隆年间,桥梁大都腐朽、埸圮,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将这些桥全部改建成石板桥。
    十  八  庙
          寺、庙、庵、祠、宫、观、阁、堂等建筑,在宝坻老城区内林立,这些活动场所是由于人们的信仰所产生的。
          神是神话和宗教所意想的主宰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意识的存在,鬼是指人死后不灭的精灵或万物的精怪,神鬼世界是与人类的童年时代相随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是不断变迁的。
          中国古代随着国家的产生,随着中原逐鹿的国家统一,逐渐形成了以天帝为主神的神鬼系统。汉代以来,佛教输入,道教继而发端,由此大大扩展了中国古代的神鬼的结构。入唐以后,基督教传入中国,又增添了以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主宰者--上帝为首的天堂神灵系统及与其相对应的地狱鬼神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个个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神鬼世界,名目众多,结构繁杂,佛教和道教尤其是这方面的突出典型。可是,在我们宝坻古城区的十八庙中,就是这些信仰文化的真实写照。可是,宝坻古城区内的寺、庙、观、堂等到处可见,远非“十八庙”,这也证实了宝坻人们信仰的广范,通过这些文化信仰的活动场所来看,大至可分为儒、佛、道、民俗信仰四种,对此四种文化信仰分别简述如下:
    儒    教
           文  庙  亦称孔庙,又称学宫。该庙坐落在学街路北。(现为学街小学)辽金时,此处为榷盐院(管理盐务衙门)。元代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由邑绅刘深、朱斌、普彦等改榷盐院设文庙。文庙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孔子为春秋晚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讳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声称三千大弟子,七十二贤人。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他所占有的特殊重要地位是后人无可以替代的。
          由于人们特别崇拜孔圣人,所以全国各地的孔庙比比皆是,规模大小不一。宝坻古城区的孔庙为三进院,主体建筑有,大成殿五间,中悬御额,康熙三十年题"万世师表”;雍正四年题:“生民未有”;乾隆三年题:“与天地参。”大成殿前东西庑各五间,戟门三间,戟门左为名宦词,右为乡贤祠。其前曰灵星门,门前有照壁,门左为忠义祠、右为节孝祠。戟门与灵星门之间设一座“升迁桥”,与文庙有关的桥还有上述所讲的“漱润桥”、“阶升桥”、“云津桥”、“通津桥”。大成殿后明伦堂三间,堂后成美堂三间。明伦堂东西有二斋,左育贤斋,右进德斋。进德斋西设一土地祠,文庙布局严谨、典雅、庄重。祭孔日为每年春秋二仲月上丁日。(即:每季的第二月的第一个丁日)。
    佛    教
           广济寺  俗称西大寺。大寺位于西街,座北朝南,始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十三年(公元1005年)历经二十年,到公元1025年竣工。公元1036年辽兴宗重熙五年正式命名“广济寺”。大寺初建成布局为:山门、钟、鼓楼、东西配房和三大士殿。三大士殿的主人(就是殿名所称的“三大士”)即:观世音菩萨、文书菩萨和普贤菩萨。佛国菩萨被汉化以后,中国的信男信女们从中选择出了三位名气最大的组成了“三大菩萨”,又称“三大士”。三大士殿内除三尊赫赫有名的三位菩萨外,还供奉有:胁待菩萨、卫法神、十八罗汉、五大师菩萨,共计45尊。其中有一尊穿着朝服的小泥像。殿内立有石碑九通最有价值,最古的一通当推辽太平五年(公元1025年)的石碑,俗称透灵碑,为宝坻八景之一,称‘珉碣银钩’,又‘文烂灵碑’。另有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碑、追述旧事说……。殿后木塔,莫考其始,碣称高百八十尺,崔峙云端,为辽瞻表。辽灭金兴,完颜溃师于南宋……。兵燹连绵,半遭煨烬……。后塔成灰。遗址荒芜,寥寥数百载,无能复兴,比丘真宁,垂手成功,平地突起峻阁若干楹、阁势崚嶒……。矗矗乎上摩层霄,俯窥八表、真平地之蓬莱也”。
            照碑文所言,辽代建立的广济寺,尚有木塔在殿后,大概是辽太平五年广济寺竣工以后所加。这一木塔的寿命也并不很长,大概与辽祀同尽;三大士殿是劫后余生耳。到明万历九年,在殿后木塔基础上建立了宝禅阁。后来宝祥阁毁于何年何月,可惜己无踪迹可考。广济寺历经风风雨雨,最后毁于人为的“解放战争”。于2005年,在广济寺的原址,破土动工重建,使宏伟壮观的广济寺从此再现。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世音菩萨诞辰;四月初四曰文殊菩萨诞辰,二月二十一日普贤菩萨诞辰。
           大觉禅寺  俗称东大寺,该寺位于东街路北。创建于辽兴宗重熙三年(公元1032年)为神僧洪源常住其法嗣,又建弥陀殿分两庑,及藏经所,冶钟建楼,工制瑰丽、钟声清脆悦耳,余音波动,晨钟之时,可传数十里,被后世定为宝坻八景之一“东寺晓钟”。
           大觉寺建筑布局合理,山门、大雄宝殿、罗汉堂建在一个由北向南的中轴线上。殿前左右配房,殿后罗汉堂。西跨院为讲堂、寮房组成,山门内有钟楼、鼓楼,大雄宝殿雄伟壮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顶斗拱建筑,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农历四月初八佛祖的诞辰、十二月初八佛祖成道之日。殿后罗汉堂、四阿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内供奉十八罗汉。虽经历代修葺改建还保留有辽代建筑风格。该寺院由于年久失修,仅存罗汉堂和十间配房,现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宝坻区师范学校占用。
           兴国寺  在草场街北口文明桥北,文庙东,该寺始建年代不详,寺的规模与布局现以无人能回顾真实的兴国寺了,乾隆十年的宝坻县志只记载了,兴国寺在文明桥北内有观音阁,这说明兴国寺主要供奉的神祗是观音菩萨。
           观世音为佛国众菩萨之首。自佛教传到中国汉化以后,她在世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不低于佛祖,特别在妇女信徒的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释迦牟尼,菩萨在佛国中的地位仅次于佛,又叫“大士”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道众生”,他们的职责是协助佛普度众生到极乐世界去,了却一切烦恼,永远欢乐。
    观世音又叫“观自在”“观音大士”在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何谓“观世音”?是说芸芸众生受苦受难时,念诵其名,就会“观”到这个声音,立即前去解救。“观世音”这个名字本身就显示了这位菩萨的大慈大悲和无边法力。
           汉化佛教“观世音”的道场是在我国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农历的二月十九日是“观世音”的诞辰,六月十九日为“观世音”成道日。
            白衣庵  位于白衣庵街座北向南。据乾隆十年“宝坻县志”载:始建为“江浙乡祠”。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由浙江山阴人(今绍兴)周黉始创,初筑殿堂三间。崇祯中叶增构禅堂。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江浙孙子祺、王弘本、周麟昭等人购地七十亩,由江宁人张名世操办,浙江医士,周维远捐助建二殿三间配房。同人勇跃共修殿堂,山门、周垣庙貌辉宏。关帝居前殿,白衣大士像于后殿,原为“江浙乡祠”专供江浙驻宝人士集会之所。乾隆年以后,江浙人士在宝入籍,由客为主。后来成为僧尼之禅院。因主神祗为白衣大士,故名“白衣庵”。
            白衣大士即白衣观音,她为了教化不同层次、不同环境的不同众生,为工作方便,常变化出不同的形象和身份,多达三十三种,称为“三十身”和“三十三观音”,“三十三观音”之第六为白衣观音。为此庙之主神诋,又因僧尼主持寺院,由此而得名“白衣庵”。白衣观音正月初八的诞辰日。
    道    教
            三清观  位于宝坻老城区西街最西侧路北,座北朝南,是一处道教活动场所。据《宝坻县志》载:“三清观在县西门内,有古碑文已迷漫,细按之乃金大定二十九年三月,法师元命真人所刻法篆也,惜下书中都某名不可辨矣”。古碑已证实,三清观始建于金代或早于金代。另有关资料记载“因年久失修,殿宇塌圮,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将三清观遗址卖给了喻、王二家开设油坊。变卖的基址款作修葺城皇庙之费用。因三清观废弃较早。所以有关三清观的具体建筑布局现以无法搞清。
            道教的三清观主体建筑布局应有三清宫、三清殿和三清阁,三位三清尊神安坐其中。由此可见,宝坻的三清观奉祀的神就是“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通德天尊。三位天尊为道家最高神祗,元始天尊为“三清”之首,道门第一大神,道经说他生于宇宙形成之前,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这里的“世纪”与我们今天所指的100年的概念不同,它是指一个极其遥远的年代)说他住在三天界最高的玉清仙境。
            灵宝天尊是道教第二大神,象征混沌初判。阴阳分明的第二大世纪。他住在三天界的第二层上清仙境。
    道德天尊又叫太上老君。即人们所熟知的“老子”。其实道教徒们最早抬出的是老子,作为道门祖师爷,并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德天尊住在最高三天界的第三层大清仙境。
             道教的神灵众多,天神、地祗、人鬼都受奉祀。主要有尊神(三清)俗神和神仙三大类。神仙是道教的理想目标,是经过修练悟道而神通广大和长生不死的神人、仙人。宗教一般都认为人的寿命的长短皆由天定,所谓“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道教却不这样断定,相反认为寿命不是由天决定,而是”我命在我,不在于天“。
              玉皇阁  位于宝坻老城区中心十字路口西南。在关帝庙和土地庙的西侧。阁高两层。宝坻乡音将玉皇阁读成玉皇“稿”。由于玉皇阁的史料难寻,只有老人们的一点回忆。因此,翔实的始建年代和建筑布局无证可考。但是,通过玉皇阁这一名称可知,阁里供奉的神祗是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级的神明之一。地位仅在三清尊神之下。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即是中国最大的神祗,是众神之王。这位大帝管辖着一切天神、地诋、人鬼。他住在天上宫阙里,办公衙门是金碧辉煌的灵霄宝殿。手下武有天兵天将,文有太上老君,太白金星、文曲星、丘真人、许真人等。他还管辖着四海龙王、雷部诸神,以及地藏王、十殿阎罗等。
              玉皇大帝的生日是正月初九,是日,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忏。道教以腊月二十五为玉皇大帝出巡日,下界巡视考察,人间善恶、祸福。这一天,道教举行道场,迎接玉皇大帝御驾很是庄严隆重。
             三官庙  位在宝坻老城区仁贤街路北,座北向南,有关资料载,该庙始建于元朝,1950年毁像辟为小学校。
    三官庙所奉神明是三位一体,即天宫、地官、水官合成“三官”“。三官的职责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因与人之祸福荣辱密切相关,故受到广泛崇奉。《历代神仙通鉴》载:“元始大尊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各吐出一个婴儿,这三个婴儿长大就是尧、舜、禹。此三人有创世之功,成为“万世君师”,被封为三官大帝。因三官大帝的出生日是在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所以三官又叫“三元大帝”。
             三官中以天官影响最大。人人追求幸福,所以赐福的天官倍受欢迎。天官仅常与禄星、寿星在一起,合称“福禄寿三星”。这福禄寿三星,是中国民间最欢迎的一组吉祥神。他们给人间带来祥和与喜庆,是一种满含着中国乡土气息的民族传统祝福,民间小典唱到:
    福星高坐把福施,禄星送子下祥云。
    寿星骑鹿送蟠桃,三星高照喜临门。
             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吉祥图画,寄托着无数人的追求和向往。
             真武庙  原名元帝庙,俗称北阁,位于城北门东,靠北城垣。现为宝坻工人俱乐部,《宝坻县志》载:“真武庙在城内东北隅,明永乐时敕建,嘉靖增修台,可数十仞,由甃砌直北上,凭栏俯眺夹道,大树郁郁森森亦快观也。
             真武庙供奉的神祗塑像是威风凛凛的真武大帝,他八面生风,身着甲胄,披发黑衣。手持宝剑,足踏玄武,卫士执黑旗,俩旁为金童玉女、水火二将。自汉代起始信奉的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种神为守护四方之神,本是普通的小神。后来,玄武神被说成是奉玉帝之命,守北方的统帅。历代帝王封其为真君、帝君、上帝、步步高升。宋代皇帝因避其祖赵玄朗名讳,改玄武为“真武”,一直沿用至今。道书中说:“在黄帝时,玄武托胎于净乐国善胜皇后,从母亲左胁生下。壮而勇猛。这位太子不愿继承王位,出走学道,得紫元君所授秘法,又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山修练,42年功成,白日飞升金阙,奉玉帝之命,镇守北方为玄天上帝(他的履历酷似佛祖释迦牟尼)。道教崇祀真武至今不衰,农历二月二十六为真武大帝诞辰日。
             三教堂  于宝坻老城区三教堂的资料很少。清乾隆十年的《宝坻县志》只记载了:“三教堂在云津桥南”。没有更多的记载。后来经过多方与年长人座谈得知,三教堂的确切位置在云路南街口西侧,东街的路北,于丁字路的西北角,座北向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教堂辟为宝坻县人民政府的招待所,后改服装厂。
            关于三教堂的建筑布局,奉祀的神祗位置和始建年代现己不明,但有一样,三教堂供奉的神祗是非常明确的,有如该庙的名称说明了三教堂就是集儒、佛、道三教合为一体的庙宇,故三教堂。
            比如:山东淄博市、山西泽州县、湖北荆门等地的三教堂、庙堂内设有、山门、总教堂、逍遥堂、八仙堂、忠义堂、议和堂、感恩堂、天王堂、观音堂、三清堂、念佛堂。有的还设纯阳阁、玉京金阙殿、仙临殿、佛爷殿、玉皇顶、玉皇殿等。其中总堂内供奉释迦牟尼居中,老子居左,孔子居右。
    古人云,“红莲、白藕、绿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其实无论是那一种教派,他们的宗旨是统一的,教化民众都能成为一个善人。
    民 俗 信 仰
               城隍庙  位在宝坻老城区内西北隅,座北面南,供奉神祗“城隍”。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宝坻县志》有载:“县治设自金大定、城隍庙并肇创焉。”这说明宝坻的城隍庙是与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设宝坻县城时同建。另有资料得知,初建城隍庙规模较小,后来经过历代的修葺和改建,规模逐渐扩大,特别是在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99年)修复时工程宏大,并在庙后城垣之上建城隍阁五楹,为城隍爷夫妻寝室,内设床被,塑城隍爷、城隍奶奶及诸侍女鬼卒像。在庙前桥南建戏台一座。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于此创建“宝坻县师范讲习所。”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改为“宝坻县乡村简易师范学校”。
    过去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里,在初建城时无一例外,皆同时建一城隍庙。
            “隍”本来是指没有水的城壕。古人认为凡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皆有神在,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里人们的安全。于是城和隍被人神化为城市守护神,城隍是一个地区管理阴间治安的衙门长官。
            佛教有阴间地狱之说,地狱为“六道轮回”之一。人死后要在阴间生活,也有官吏管理。道士作道场“超度亡魂”。城隍影响日显,以其削恶除凶、护国、安民、保邦之神。称他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以保谷丰民足。
            因城隍是人们心中的阴间长官,故各地城隍常以人鬼充之,即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把他们立为当地城隍,希望他们的英灵能同生前一样,护佑百姓安良除暴。所以城隍中不是固定的神祗来承担重任,而是在一个地区由民众最崇敬的亡人来任城隍之职。
             关帝庙  俗称老爷庙。因缺少资料该庙的始建年代现己无证可考。《宝坻县志》只记载了关帝庙在石幢前,有礼部尚书王铎“濯灵”二字额,雍正三年奉文加封三代公爵,每岁春秋释尊,五月十三复专祭。
            庙址因地方狭小,只建一楹殿堂,殿内砖坛上塑关羽居中,右塑关平,左周仓二像,周仓手执着青龙偃月刀,坛前塑追风赤免马。
            中国民间杂神多如牛毛,大多神诋是“专职”的,如门神、井神、月老、贼神等”,兼职神的,除了主要职能外,还要兼职其它工作,比如大名鼎鼎的关公关老爷就是一位由人而成为“万能神”。大概除了送子之外,无所不能。关羽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关羽关云长,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解良县)。《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旧时江湖义气的楷模,人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用他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来“教化”亿万臣民,是再好不过的“灵丹妙药”了。由于帝王的推崇历代关羽曾被封为王、帝、关圣帝君、三界伏魔大帝等。因此,关羽地位无比显赫,不但成为民间供奉的神明,而且成为国家祭祀的高级神祗,还充当皇家的保护神。佛、道二教也争相把关羽拉进自己的教门,以壮声势。因此,在全国的庙宇之中,关羽的庙宇数量最多。现存关帝庙规模最大、最为壮观。保存最好的“关帝庙之最”当属关羽家乡山西省运城县解州西关的关帝庙,庙内有一副著名的对联为秦涧泉所作,秦氏何许人也?清乾隆时状元,南宋宰相秦桧之后人。对联书:
    三教尽皈衣,正直聪明,心似日悬天上;
    九洲隆享祀,英灵昭格,神如水在地中。
             文昌阁  位于宝坻老城区的学街东头,靠东城垣而建。现在的国税局南侧,大口巷与东城路的十字路口,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十年增修葺一新。文昌阁为宝坻八景之一“文阁瞻云”。
             文昌阁依隍筑台三丈许,台上筑双层,重瞻阁五楹,两旁复置小室,阁内奉文昌帝君,阁前左置一硕大石鳌,右竖一石碑,碑上只刻一“寿”字,字宽80厘米,高150厘米,传说“寿”字为宋代朱熹所书。
             乾隆十年(1749年)《宝坻县志》记载:“在县治东北隅、桀阁耸峙,下临城河,明令袁公黄所建也,乾隆十年知县洪肇懋议修,邑绅王询任其事,主薄钟秉惠、董之复於阁下浚深池,形如泮壁,筑岸环焉,植莲于池,栽柳于岸,深红嫩绿,映带左右,凭栏凝望,长安双阙,如在云端,蔚为胜观。”故八景之一,“文阁瞻云”
    文昌本是星官名,包括六颗星,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古代星相家将其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又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只叫“六星”民间俗称“文曲星”。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尤为士人顶礼膜拜,说什么文昌“职可文武爵禄科举之本”。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为主管功名利禄之神,所以二神逐渐合二为一,到了元代,仁宗皇帝封潼神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所简称“文昌帝君”。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
              宝坻的文昌阁在每年的二月初三祭祀文昌帝君。祭祀仪式是以焰火设成方城,俗称“放盒子”。又称四面斗,搭高架数丈,由一角点燃方城,利用自制火箭、火鸽点燃四角方城和中央盒子机关,城四面起火箭,火鸽钻天飞舞,盒子分层下落,每层都有一个典故,如:“八仙过海、”“三打白骨精”、“猪八戒背媳妇”、“大观园”、“金塔银殿“等。场景十分壮观,应是宝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仙宫  位于宝坻老城区西南隅、白布市胡同路西,座西向东,建筑布局为一进院,始建年代约在明朝永乐年间,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于此建立“宝坻县女子小学“。因天仙宫年久失修己成危房。女子小学又迁往大觉禅寺,后来天仙宫遗址成为宝坻县商业售白灰的地方。时人称”灰场子“。
    一般天仙宫中供奉众多的娘娘,主要有:王母娘娘、天妃娘娘(妈祖)、九天玄女娘娘和泰山娘娘等,天仙宫供奉的神祗为泰山娘娘又叫碧霞元君,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元君”是道教对女仙的尊称。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华北最受崇拜。因为她的“老家”在华北山东泰山。
            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她的前身是“玉”女。汉朝时,皇宫有一殿内雕金童玉女像个一尊。到了五代,大殿塌圮,金童风化,玉女掉进池中。宋朝时,真宗到泰山封禅,到池边洗手,见池内有一石人,真宗派人捞出一看,正是汉朝殿内的玉女雕像。于是真宗令在泰山建祠供祀,以其为圣帝之女,因而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二、碧霞元君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个仙女,有一天,黄帝派七仙女,云冠羽衣,迎接西昆仑真人。其中一位仙女随真人刻苦修行,终于得道,成为碧霞元君。
    三、《玉女卷》说,汉明帝时有一个大善人叫石守道,3岁知人伦,7岁通晓诸法、日衣礼拜西王母,14岁得曹仙长指点,入泰山黄花洞修炼,得道成仙,成为碧霞元君。
    四、道教称碧霞元君乃应九炁以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神兵,遍察人间善恶。这是道教赋予这位女仙护国佑民的职责。
    五、又说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这种说法最为流行。说他们父女都住在泰山上,故碧霞元君又叫“泰山娘娘。”“泰字”在《易经。泰卦》内表示“天地交而万物” 之意,故人们附会为妇女生子之意。又说她为“东方主生,一本乎坤元滋生万物。”就是说这位女神滋生万物通,主生,所以民间又把她视为“送子娘娘”。
             为了满足广大妇女,特别是人们生子欲望的需要,人们修建了成千成万的天仙宫和娘娘庙。宝坻老城区内的“天仙宫”就是其中一个。
           马神庙  清乾隆十年《宝坻县志》只记载了:“马神庙在县署东。”可是,马神庙的始建年代、建筑布局,毁于何年,都无证可考。据老城区居住多年的老人们回忆得知,马神庙位于宝坻老城区南街路西,座西面东,原电机厂,后改塑料厂处。马神庙奉祀神祗即“马王爷。”
             马神,俗称马王爷,是神话中的一个人物,《南游记》里边说:他的名字叫做“三眼华光。”是民间供奉的神灵。
    另有一说:“有一天玉皇大帝派星日马(这是马王爷在二十八宿星座之中的一个星座名称)和娄金狗、奎木狼、虚目鼠下凡,去四方察善恶。这四神东、西、南、北各走一方。没几天,先后回天庭向玉帝述职,其他三个神所报的均是善人善事,说人间一片歌舞升平景象。只有星日马查访的善恶之事都有,并且有豪强欺负穷人的事。玉帝听了有所怀疑,就派太白金星下界复查。得知娄金狗等三神所回报不实,他们不负责的完成任务了事。星日马非常认真的察看了人间,好坏善恶如实奏报。玉帝连声夸他明察秋毫,又赐给他一只慧眼。从此,马王爷比以前更加目光如炬,人见人怕。于是,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不给你点厉害,你就不知道马王爷三只眼。“关于马王神的来历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宝坻县志》载:”上戊日祭八蜡牲用羊、豕酒各二爵余如常仪是日也兼祭土地及马神。
              火神庙  位于学街北侧的火神庙街路西。因城南门外,西侧有一所火神庙,庙场较大,相对城内火神庙较小,所以城内居民又称它小火神庙。
    乾隆十年《宝坻县志》撰《重修火神庙记》记叙,火神庙始建于明朝晚期,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重修。庙址现为宝坻区艺术高中学校。
               火神庙供奉火神,俗称火神爷。据有关史料记载,火神名曰祝融。祝融是上古时期炎帝的后代。《山海经·海内经》一书中关于他的出生作了详细的叙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系炎帝的五代玄孙。
               另有《海内经》中又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大荒西经》则补叙为:“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这样一说,祝融又成了黄帝之后了。不过,上古时期黄帝、炎帝本是同根同族,所以传说中的祝融时而是炎帝之孙,时而又是黄帝之后,这也就不奇怪了。祝融他是一副什么长像呢《山海经·海外面经》中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双龙”。可见并非“完人”郭亚注释“火神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说:“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神话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职。祝融有一个弟弟叫吴回,又称回禄,也是司火官“火正”。只是没有祝融名声大,人们把火灾称为“祝融之患”不是没有依据的,于是就有了用祝融代替火灾一词。
               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火德真君(火神爷)诞辰日,正月初七民间送火神。人们在空场上先搭起送火神棚,桌上放着用黄表纸写的“南方火德真君”之神位,摆上供果,点上香,各家到棚前跪拜,诉求火神保佑,免除火灾。晚上举行送“火神”的仪式。燃鞭炮,点花筒,礼花四溅,火神起火升天,焚化牌位,人们向南方磕头祝送。由于人们对火神的信仰,因此在全国各地建有许多火神庙。
               魁星楼  位于学街路北,现在城北派出所。原魁星楼门前设一照壁,供奉神诋为魁星。
    人们在游览古迹时,有时会看到魁星楼、魁星阁之类的建筑。许多人对这“魁星”的来历不甚了解,但一提起“五魁首”怕是人人皆知。这是喝酒划拳时常用的酒令。这“五魁首”就与“魁星”有关。
             “魁星”即:“五经魁”、 “五经魁首”。明代以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取士,每经所取第一名叫“经魁”。乡试中,每科的第一名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魁经”,简称“五魁”。而这“魁”字则源于古人的奎星崇拜。
                奎星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的白虎七宿的头一宿,共包括16颗星。奎星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运之神,所谓“奎主文章”说他“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因“魁”与“奎”同音,并有“首”意,所以代替了“奎”字,出现了“经魁”、“五魁”等名目。古代状元又称“魁甲”,解元又称“魁解”,“ 魁”字后来又被一些人望文生义,加以曲解,说什么“鬼抢斗”,从而魁星被形象化,其实就是“鬼”化。他被描绘为赤发蓝面恶鬼,立于鳌头之上,一腿向后跷起如大弯钩,一手捧斗,另一手执笔,表示在用笔点定中试者的名字。这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这副尊容被读书人视为神明,并为高中之兆。尽管魁星尊容鬼里鬼气,却极受读书人崇拜。过去的魁星楼、阁、殿遍布全国。七月初七魁星诞生日,亦是拜魁星之时。
             崇圣祠  位于学街魁星楼东跨院,现为城北派出所。崇圣祠应与文庙、魁星楼为一个体系的建筑布局,但分成个体院落,院落与院落相通。崇圣祠内供奉的神诋为五圣,又称五大贤人。
            《宝坻县志》载:“崇圣祠在殿之东祀,先圣五代,雍正四年追封崇以王爵曰,肇圣王、裕圣王、诒圣王、昌圣王、启圣王。以四配之考,配之从祀者为周、程、经、朱、蔡五先贤“。
              《宝坻县志》所提及的崇圣祠在殿之东祀,是指崇圣祠是在孔庙大成殿的东侧,祠内奉祀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追封崇以王爵日的周、程、张、朱、蔡五圣王。过去亦是文人祭拜之处。祭日与文庙同。
             土地祠  又称土地庙。宝坻老城区内有土地祠三座。一座在宣化牌楼街老县衙东跨院,现为米面加工厂,一座在石经幢西侧,原老爷庙后,另一座在原文庙后院西侧,现为学街小学校。土地祠供奉的神祗是土地神,俗称“土地爷”、“土地公”。因土地神级别很低,故与人们最为亲近,百姓还给他配置了老伴,称土地婆、土地奶奶。土地神源于远古人们对土地崇拜。古人对土地视为敬重,有了土地才有了农业,才有衣食,土地是人们衣食住行赖以生存的最基本保障,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最初的土地神是社神,“社”的本意就是“示土”祭祀土地,古人说:“社者,土地之神,能生五谷”。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统一王朝,抽象化的大地之神被尊为“后土皇地神衹”由国家祭祀。但在地方和乡里仍然供奉地区性的土地神,并逐渐人格化。
             古人还将一些人鬼即去世的名人奉为当地的土地神,不过在成千上万的土地爷中用名人为土地爷的还是少数,一般土地庙或土地祠都很小,庙中的土地爷为泥塑或用石材凿成,形像为穿长袍戴乌纱帽,慈眉悦目,银须飘洒的白发老翁。他旁边的老妇就是土地奶奶。土地神只管理某一地面、某一地段的小神,亦是村庄的守护神,因此,过去不是城里有土地庙、而是村村都建有土地庙。三月二十九为土地爷生日,二月初二祭土地爷之日。
              原宝坻老城区内的寺、观、楼、阁、庵、堂林立,远非十八庙,除以上例举的二十一处外,还有“忠义祠”、“节孝祠”、“列女祠”、“灶君阁”等。另外城周边庙宇有:东门外的“观音寺”、“东狱庙”、“八腊庙”;西门外的“三皇庙”、“娘娘庙”、“玉皇观”、“白衣庵”;南门外的“老爷庙”、“火神庙”、“兴隆庵”;北门外的“药王庙”等。除城内十一座桥外,四城门之外还有四座护城河桥,这座古城实为十五座桥,所谓“九桥十八庙”哪座桥称九桥之例,哪座庙称十八庙之例,现无法考证,只能取之宝坻古城桥多、庙多这意。但是这众多的桥和庙,可以说是京东各县之冠,这些桥与庙都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中华文化源源流长。其显者“儒、释、道及民俗信仰。宝坻的文庙与“通津桥”、“云津桥”、“漱润桥”、“阶升桥”等,为儒家思想学说的活动场所。创始者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界论之“东方有一孔夫子,西方有一个耶苏”。在社会上影响极大,后人称他圣人。他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的正统文化。究其实,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后,形成了汉化佛教,佛学包孕弘深,土生土长的道教体大思玄;民俗信仰文化博大精深。“九桥十八庙”是宝坻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世代的先辈们付出无数心血和智慧,如珊瑚筑礁,层层叠起。而今,只有广济寺和经幢再现,大觉禅寺的“罗汉堂”还沉睡在进修学校院内。随着人类认知标准的改变,会从新恢复“宝坻的九桥十八庙”,让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远璀璨多姿。万古生辉。

    · 家谱下载

    · 县志下载

    · 县志馆

    · 文史资料

    版权所有:《【宝坻故事】》 => 《宝坻老城的九桥十八庙
    本文地址:http://www.baodi.cx/gushi/174.html
    除非注明,文章均为 《【宝坻故事】》 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谢谢。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  本文无需标签!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 全国县志 手机版本后花园 版权所有:【宝坻故事】 站长: 宝坻故事主题:宝坻故事网
  • 文章:264 篇
  • 评论:0 条
  • 微语:1 条
  • 友链:8 个
  • 分类:4 个
  • 标签:0 个
  • 作者:1 人
  • 建站日期:2016-01-28